2016年5月25日,享年105岁的杨绛安详地辞世。作为文学界、翻译界和教育界的杰出人物,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。尽管她的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,但由于她高龄且活得充实,亲友们对她的离去更多感受到的是“喜丧”的情绪。
在她去世前,杨绛写下了遗嘱,决定将她的全部财产捐赠给国家。这份遗嘱既反映了她对国家深沉的爱,也显现出她晚年时的某种无奈。因为在她离世的那些年里,她已经历了18年的孤独时光——她的丈夫钱钟书与女儿钱瑗早已相继离开,留下她独自一人。尽管如此,钱钟书临终时留下的一句话,始终成为杨绛度过那些不眠之夜的力量源泉。
这段深厚的情感源于两位文学巨匠的传奇爱情。杨绛与钱钟书的家庭背景可谓相当。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是无锡的名士,而杨绛的父亲杨荫杭在无锡也享有盛誉。二人不仅出身相当,而且学术理想也十分接近,双方都渴望能够进入清华大学深造。然而,命运却与杨绛开了一个玩笑。当时,清华大学的录取名额有限,尤其难以给南方的女性学生提供位置,因此,杨绛只能选择暂时去东吴大学学习。
展开剩余78%命运总是充满巧合和意外。1932年,东吴大学因学生运动停课,杨绛只能选择到清华大学借读。也正是在这个春天,杨绛与钱钟书相遇了。钱钟书才华横溢、风度翩翩,瞬间便俘获了杨绛的心,而杨绛那清新脱俗的气质同样让钱钟书一见钟情。此后,二人通过一段长期的互动,彼此的感情逐渐升温。
虽然双方情投意合,但一开始两人却因一些误解和外界的传闻而保持了一段距离。钱钟书名声显赫,而杨绛也被认为是许多追求者的对象。最终,还是钱钟书先迈出了这一步,他写了一封信,约杨绛在学校的工字厅见面。当面对面的交谈中,钱钟书告诉杨绛他并未与任何女性订婚,而杨绛也澄清了自己并没有很多追求者。短短的两句话,打破了所有的疑虑,最终,二人走到了一起。
不久后,他们开始了真正的婚姻生活。1935年,钱钟书考取了公费留学,而杨绛则未能获得名额。为了陪伴丈夫,杨绛决定自费留学,最终两人一同前往英国,进入了牛津大学。1937年,他们的女儿钱瑗在英国出生,之后一家三口又前往法国,但由于抗日战争爆发,夫妻俩决定回到国内,投身抗战事业。
回国后,钱钟书受聘于西南联大,而杨绛则不得不带着孩子独自前往上海。直至1941年,钱钟书才回到上海,与杨绛一家团聚。为了支持丈夫的写作,杨绛一边照料家务,一边外出教书。她的付出促成了钱钟书的经典之作《围城》的诞生。此后,夫妻俩一直保持着深厚的感情,而杨绛对女儿的钱瑗也倾注了所有的心血。
钱瑗从小受母亲影响,成长为一位优秀的学者,然而她的婚姻生活却极为短暂。1968年,钱瑗与王德一结婚,但不幸的是,王德一在政治风波中去世,钱瑗的婚姻仅持续了两年。杨绛深知女儿的苦痛,始终默默地支持她,帮助她度过人生最难的时刻。钱瑗恢复后,更加依赖母亲,三人的关系愈加密切。
1974年,钱瑗再婚,丈夫杨伟成带来了两个孩子,钱瑗没有再生育,而是将所有的母爱都倾注于继子。然后,在1996年,钱瑗被诊断出肺癌晚期。与此同时,钱钟书也因病卧床。杨绛不仅要照顾两个病人,还得隐瞒女儿病情,生怕丈夫受到刺激。钱钟书虽然知道女儿的病情,但他选择保持沉默,和妻子共同承受这份难以言说的痛苦。
1997年,钱瑗去世,杨绛痛失爱女,但她依然坚持照顾丈夫,直到1998年12月19日,钱钟书去世。在失去至亲的痛苦中,杨绛决定坚强活下去。她承诺要好好地过下去,继续为钱钟书完成未竟的事业。
接下来的岁月,杨绛开始整理钱钟书的作品,出版了《钱钟书手稿集》,并继续从事翻译工作。她在2000年翻译了著名的英文作品《斐多》,似乎在通过工作来填补孤独。2001年,她开始从事公益事业,并成立了“好读书”奖学金,帮助贫困学子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杨绛逐渐走出了失去丈夫和女儿的阴影,变得更加淡然。
直到2016年,杨绛已经年近105岁,仍然继续用自己的方式回报社会。她在临终前,捐出了所有财产:古书、字画、手稿等,捐献给了博物馆;她和丈夫的版权收入,则捐赠给了清华大学。所有安排妥当后,杨绛终于安然离世。或许在另一个世界,她终于能够和丈夫、女儿再度相聚。
发布于:天津市曼雅配资-正规配资平台-中国十大股票配资公司-配资网导航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