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月9日,这一天在中国历史上极为特殊。一个伟大领袖在这一天辞世,而一位普通人的命运,也在同一个日子开启了传奇。有谁能想到,一个靠做豆腐为生的小家庭里长大的哈尔滨男孩,后来会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摄影师之一?正是这位名叫吕厚民的人,用镜头记录了毛泽东最真实、最鲜为人知的一面。那么,吕厚民是如何从教师、工厂普通职员,一步步成为“领袖的拍照人”,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?这些珍贵的历史瞬间,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说,又意味着什么?
有人质疑:“一个照相的能有多大影响力?不过就是按快门、冲胶卷的手艺人罢了!”可一边是历史的舞台中央,毛泽东这位影响世界格局的大人物;另一边,是吕厚民这样“无足轻重”的老百姓。两种视角,怎么看似风马牛不相及,为啥偏偏能在中南海的闪光灯下交汇?有不少人觉得,记录伟人的生活有啥稀奇,大家更想看到幕后秘密,甚至“八卦”。不过,事情真有这么简单吗?吕厚民的镜头,为什么让国外媒体、专业影展都震惊,并不是随手一拍那么轻松。就在吕厚民刚进中南海时,无数人的目光都盯着他——这小子能不能抓住毛泽东最本真的神态,是献媚还是说真话,是给党写传记还是为人民留下见证?一时间,风评两极,悬念陡升:他到底会拍什么样的照片?能不能突破“伟人光环”,拍出人的温度?
吕厚民的起点,跟普通人没什么两样。出生于黑龙江依兰县的小手工业者之家,家里手艺虽精,却总跟贫穷较劲。小时候读书时,日本人当校长,连小孩子调皮都挨耳光。这种耻辱和愤怒,像根刺,一直扎在他心里。抗战胜利后,吕厚民没想着当官发财,只求踏实混口饭,先去当了教师。命运的转折点出现在1948年,他报名进了东北电影制片厂,开始接触照相冲洗。谁能料到,正因为他手巧心细,照片洗得清楚、资料归得明白,才被北京新成立的电影制片厂看中。
他刚进北京厂子,科长一句话把他推进了“中南海”:你去给毛主席他们拍照吧!家里亲戚个个羡慕。其实,那时候群众想见一回毛泽东,比中彩票还难,吕厚民却成了“常客”。大家都说他运气好,可实际上,进了这个圈子,干不好事小,干砸了可能连累全家。那叫一个紧张。可奇怪的是,毛泽东从没干涉他拍照,随便你,怎么拍都行。普通百姓看到的“毛主席”,终于不再像雕塑那么高冷,而是有时愁眉紧锁,有时满面春风,甚至被拥抱都一脸呆萌。
有段时间,大伙儿都觉得吕厚民好像混得顺风顺水,天天给大领导拍照,啥不顺心的?可事实并非表面那么“岁月静好”。在毛泽东身边12年,吕厚民见过欢笑也见过眼泪。比如1952年,文工团解秀梅给毛泽东献花后,哭着抱住了他。按现在眼光看,这就是粉丝见偶像,感情爆发。但当时的社会氛围,人们对领袖的尊重几乎接近神圣,谁敢去抱毛泽东?吕厚民第一反应不是“哇,好有爱”,而是“坏了,这事闯祸了”。
但他紧急抓拍下来,留下了中国人极少见的“拥抱镜头”。别人都目瞪口呆,他却用镜头留住历史。其实,这个镜头对领袖来说也是难忘的伤疤,因为毛岸英的逝去,已让这位父亲内心压抑已久。这照片后来获大奖,还被亲自签名寄给了解秀梅。
可不顺利的事也很多。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更新快,吕厚民能否“保位”,谁也不敢打包票。而且,随着政治风浪起伏,有时一张照片会被外人曲解成“政治信号”,让记者也如履薄冰。吕厚民曾收到很多说三道四的话,有夸“拍得真情实感”的,也有担心“镜头太真实,破坏领袖形象”的。这种两难滋味,不身处其间,真不懂。
吕厚民靠着敢拍、会拍,不但避开了种种“摄影高压线”,还在国际上为中国争了光。1963年,他拍的“志愿军归国”照片在古巴拿了头奖,不光给祖国长脸,还让“毛泽东形象”首次走出国门。更戏剧性的是,按规定他可以出国一月。想想那是什么年代,在外国人眼里,中国摄影师简直绝无仅有。更让人惊讶的是,领导基本没担心他会“跑了”。毛泽东一句话:可以去!对吕厚民充满信任。
回国后,毛泽东还开玩笑:“吕厚民,你短小精干。”想想看,平时多威严的领袖,此刻成了同事间逗乐的“老大哥”。细节里最见真性情——比如吕厚民拍到毛泽东与周恩来讨论文件,两人笑得像小学生,气氛完全不像新闻照片里那样板着脸。这些作品登上国内外媒体后,很多外网网友感叹中国领袖“也很有人味”,不再神秘莫测。
吕厚民还意外成了乒乓球运动流行的“推手”。1962年,他联手保健医生“套路”了一下,硬是让毛泽东打了一场乒乓球,拍下那张著名的运动照,这照片给全国运动员树立了榜样。可以说,他不但记录历史,还影响了大众生活。
但别以为吕厚民一路开挂。1965年,毛泽东让他“别总拍我,多到基层转转”,于是调到江苏分社当组长。看着自己曾经服务了12年的地方,说走就走,心里到底还是五味杂陈。更难的是,1976年毛泽东去世,吕厚民身在江西,想参加追悼会,连个名额都没批下来。这个遗憾,他到老都放不下。
时代也不一样了。到了后来,摄影圈更讲究个人风格,偶像崇拜渐渐冷却。有人说吕厚民“吃老本”,靠拍毛主席照片获奖,没新东西。有人甚至质疑:没有毛泽东,他还是不是大师?对他本人来说,这些都无所谓。他坚持每逢忌日就举办摄影展,一展照片,不为名,只为让大众记住一个“活生生的毛泽东”,一个亲近群众也会难过落泪的人。这时代,英雄光环下的普通人反而更打动人心。
说起吕厚民,不得不说“好命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差”。有人最爱说,给毛泽东拍照还不是领导的信任,不就是体制里的红人?可仔细一琢磨,这话也只对到一半。是,进中南海靠机会,可如果水平不行,镜头怂了,不敢拍真实的瞬间,早就被取代。再说,有多少人敢在当年那个氛围下,拍出一个拥抱哭泣、打乒乓球、嬉皮笑脸的毛泽东?如果吕厚民“谨小慎微”,只拍官样文章,谁还会记住这些照片?
有人还说,吕厚民不过是沾了历史的光,小人物才搭上大人物的顺风车。可历史从来都不是光靠“沾”就能出头的。摄影几十年能忍得住纯体力活、熬夜修图、批评无数,凭的就是韧劲和真心。你说直到晚年他还每年拎着老照片坚持展览,这是沽名钓誉?那怎么那么多同龄人都默默无闻,只有他创造了“毛主席最真实照片”?真要挑毛病,倒是可以反问一句:没了毛主席,难道中国摄影师都拍不出好片子了?
真要说批评,吕厚民这些年还真应该“假装感谢”一下对他的质疑。正是这些声音提醒我们:相比所谓“大师”,留给社会记忆的,是一张张普通人看得懂、记得住的照片。只有那些“根本不拍照但喜欢批评”的人,才会埋怨摄影师只会拍拍拍拍。可别忘了,这个世界就是被普通人的坚守,拼成精彩回忆的。
每个成功背后必有贵人相助?还是天赋和努力更重要?你觉得吕厚民最大的本事是偶遇毛泽东,还是能抓住最真实的瞬间?有网友说,历史伟人的“人情味”都是摄影师“包装出来的”,你信吗?到底是历史造就了吕厚民,还是吕厚民记录了历史?你怎么看?欢迎留言,一起聊聊——普通人怎样才能和历史“擦出火花”?
曼雅配资-正规配资平台-中国十大股票配资公司-配资网导航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