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苏轼的作品中,我们可以看到他那种放荡不羁的个性,而不仅仅是通过他的诗句,史料中留下的许多记载也反映了这一点。苏轼一生结交了很多朋友,如果把这个放到现代社会,或许他的微信都会被好友加爆。在这些朋友中,许多人都曾得到过苏轼的赠诗。例如刘景文,他就曾获得过苏轼的诗作,诗中的内容充满了鼓励与勉励。而王友道同样也得到了苏轼的赠诗,只是这首诗的内容却带有一种劝诫的色彩,苏轼劝王友道要戒色。
苏轼在爱情方面算是十分顺利的,他并不像许多古人那样纵欲无度。对他来说,爱情不仅仅是一种情感的表达,也是一种深刻的体验。在他的一生中,和三任妻子的相处无不刻骨铭心。尽管苏轼以豪放著称,但他的心中依然有着感性的一面,特别是在对待爱情的态度上,他展现了某种专情。对于爱情,苏轼有着独到的见解。虽然他是豪放的人,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,专情却显得尤为难能可贵。在那个男尊女卑,三妻四妾的时代,苏轼能有这种态度,显得格外特殊。
展开剩余79%其中,苏轼的好友张先便是与他性格迥异的人物。张先在男女关系上完全不拘泥,甚至在80岁高龄时还娶了一位18岁的女子为小妾。虽然大家都知道他们是好朋友,但许多人对张先的做法表示不满。于是,有人在一次宴会上询问张先,八十岁高龄娶了十八岁的妙龄女子有何感想,张先则骄傲地回应道:“与卿颠倒本同庚,只隔中间一花甲。”这句话引得苏轼莞尔一笑,并回敬了一句:“一树梨花压海棠。”这一番言辞,实际上透露了苏轼对张先行为的一些讽刺。
除了张先,还有一位好友王友道,同样成为了苏轼诗句中的一部分。苏轼喜好佛道,身边不乏修道之人。当他去江西庐山游玩时,便拜访了王友道。两人相见本应是喜事一桩,但苏轼在交谈中却发现,王友道对女色的沉迷已经到了难以自拔的程度。作为一名修道之人,王友道本应保持清心寡欲,远离世俗的诱惑。看到这一点,苏轼心中不免有所皱眉,虽然他并非好管闲事的人,但作为朋友,他觉得不能置之不理。于是,他写下了《临江仙·赠王友道》这首词,以婉转的方式劝解王友道。
这首诗的开头,苏轼先是对王友道进行了夸奖:“谁道东阳都瘦损,凝然点漆精神。”这句话的意思是,谁说东阳人都是瘦弱的呢?从王友道的眼神来看,他分明是气宇轩昂,精神焕发的模样。这种恭维话,使得王友道在读到诗时心情愉悦,避免了直接的冲突。而接下来的几句诗,苏轼逐步引入主题,表露出他对王友道沉迷女色的不满。他写道:“瑶林终自隔风尘”,这句话表明,王友道所在的修行之地犹如瑶池仙境,远离尘世的纷扰。而后,苏轼更是将王友道比作谪仙人,强调他应当保持清净的心态,专注于修道,而非沉迷于肉欲。
苏轼在诗的后半部分,不仅提出了劝解,还借古人的事例来提醒王友道。他提到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,并且用此来警示王友道不要重蹈覆辙,陷入纵欲的悲剧。根据史料记载,司马相如的死并非与卓文君的关系密切,但民间却流传着他因房事不节制而死的说法,苏轼因此用这一传闻来劝告王友道。
读完这首诗,王友道深知苏轼的良苦用心,并且深感惭愧。最终,他确实悔过自新,决定将精力投入到修道之中,而不再沉迷于女色。这件事也很快在朋友之间传开,成为了一个佳话。至于苏轼的这首诗,则成为了后人津津乐道的经典之一。然而,诗中提到的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,却令许多女性感到不满。她们渴望找到像司马相如一样的男子,渴望拥有卓文君那样的爱情。但苏轼将这一美好故事当作反面教材,未免让她们心生不悦。
尽管苏轼的仕途并不顺利,但在人际交往中,他无疑是当时北宋社会中最具魅力的人物之一。据后人的统计,苏轼一生结交的朋友超过一千人,其中不乏在历史上有重要地位的人物。他能够结交这么多朋友,正是因为他的人格魅力和交友之道。在苏轼看来,交朋友并不看重对方的家世和社会地位,而是看重是否真诚,是否能够和他思想相投,心有共鸣。这种交友的标准,使得苏轼结交了许多文人墨客,甚至有些人虽然一生只见过他两次,却仍被苏轼视为至交朋友,如文同。
文同是北宋时期一位著名的画竹大师,他和苏轼因为共同的爱好而成为朋友。两人初见时便一见如故,但由于各自的生活轨迹不同,他们很快分开。虽然没有再见面,但他们依旧保持了书信往来,直至终老。苏轼与米芾的友谊同样是基于艺术的兴趣,两人也是因画结缘,并且保持了长达几十年的友谊。对于苏轼来说,朋友并非只要见面,而是能在精神上找到共鸣。
苏轼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人,也是一个非常出色的朋友。他总是能够在关键时刻为朋友指出问题,帮助他们走出困境,这也让他成为了北宋时期一个人人称道的交友典范。
发布于:天津市曼雅配资-正规配资平台-中国十大股票配资公司-配资网导航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